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宋志平:中国车谷完全有能力、有底气成为下一代汽车技术策源地

“作为国家级汽车产业集聚区,中国车谷不仅有深厚的制造业底蕴,更有像武汉理工大学等知名高校的智力支撑,还有众多上市公司和创新型企业的集聚优势,完全有能力、有底气成为下一代汽车技术的策源地,产业升级的示范区和生态合作的试验田。”10月18日,在武汉理工大学•中国车谷产业生态合作大会上,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首席专家宋志平表示。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1—9月,中国汽车产销量均突破2430万辆,同比增幅均超过12%。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超过1100万辆,同比增长均超过30%。9月单月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达49.7%,逼近50%历史性的关口。

宋志平认为,当前,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新四化”浪潮席卷而来,推动汽车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重构。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和新能源汽车产销国,正在从“跟随者”向“引领者”的转变。

宋志平介绍,目前我国A股市场上有5430余家上市公司,2024年A股上市公司销售收入占GDP的56%。其中,汽车相关产业上市公司有301家,总市值达到5.18万亿元。中国汽车工业对中国资本市场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中国资本市场也为车企提供了持续的资金支持,推动了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研发,二者实现了双向奔赴,双向赋能。

宋志平认为,现代竞争不再是单个企业的竞争,而是产业链、生态圈的竞争。他认为,武汉经开区既有东风这样的龙头央企,也有武汉理工大学这样的知名高校、研究机构,政府可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打造一个产学研用金的汽车产业联合创新生态圈,携手推动中国车谷成为下一代汽车技术的策源地,产业升级的示范区和生态合作的试验田。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首席专家宋志平

在宋志平看来,这个联合创新生态圈应该具备四方面的功能:一是主体共生,整车企业、零部件公司、科研机构、金融机构、服务平台等各类主体应打破壁垒,协同创新,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网络。二是技术共创,围绕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车路协同、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技术领域,建立产学研用金协同机制,充分发挥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的优势,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三是资源共享,利用数据人才、资本场景等要素开放共享,降低创新成本,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四是利益共赢,通过股权合作、战略联盟、联合研发等方式,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长效机制。

来源:长江日报

摄影:李岿

编辑:缑曼

审核:吕作璐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