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加快核心技术攻关 构建千亿级氢能产业集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坚持战略性需求导向,确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着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

今年3月底,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了《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武汉市政府紧随其后发布关于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意见,加快氢能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建千亿级氢能产业集群。

质子交换膜是氢燃料电池核心组件,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电池的使用寿命。以往,国内质子交换膜市场基本被国外厂商垄断。去年底,国家电投氢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生产线在武汉经开区投产,这也是我国目前全自主、单线产能最大的氢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生产线,打破了国外垄断局面。

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清杰:全产业链的材料是基础和核心,我们过去依赖进口,‌‌长期受制于国外,成本非常高,产业化受到很大制约。这条生产线建成以后,高端产品实现自强自立、自主生产,‌‌这对武汉、湖北乃至中国的氢能产业发展极端重要。

自立之后如何实现自强?唯有加大研发创新,不断提升产品性能。为了提升质子交换膜的性能,国家电投氢能公司下属武汉绿动氢能能源技术有限公司研发团队日以继夜做着研发和测试工作,目标是将质子交换膜使用寿命提升至超过两万小时,其他关键技术指标不断优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武汉绿动氢能能源技术有限公司质子交换膜研发经理 倪江鹏:我们应该要做到从‍‍认知、思维以及个人技能各个方面,都区别于以前的思维,打开自己的思路和认知,‍‍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关注整个行业发展的技术难点,贡献自己的力量。

根据规划,到2024年前,国家电投华中氢能产业基地将形成年产10万平方米质子交换膜、1万套燃料电池电堆和5000套电池动力系统的产能。

武汉绿动氢能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真:我们经过了四、五年的攻坚克难,现在终于可以将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五大件”——质子膜、催化剂、双极管、膜电极和电堆,在国家电投氢能科技公司完全实现自主化,‍‍所以我们现在有能力,也有意愿当好“链长”。‍‍我们不仅自主打通了全产业链,‍‍也会在武汉把我们认可的周边的相关企业拉拢过来,‍‍一起把产业做大做强。‍‍

作为国内最早布局氢能产业的城市之一,武汉已集聚有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和东风公司等氢能产、学、研机构,以及近年来落户武汉的雄韬氢能、众宇动力、国家电投氢能等企业,在氢能产业链条上的各个环节,突破、掌握了一批核心技术。

根据武汉市政府发布的《关于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意见》,到2025年,全市氢能产业链年营业收入达到500亿元,规上企业达到100家,燃料电池汽车推广量达到3000辆,建成加氢站35座以上。

武汉绿动氢能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真:首先从国家电投武汉华中基地的氢能班车开始,‍‍我们会用上搭载了国家电投自主研发电堆的氢能大巴车,‍‍同时我们还会跟经开区相应的企业,包括‍‍政府部门进行合作,在经开区大力推广由国家电投氢能公司所研发的电堆在整个经开区大面积使用,‍‍然后辐射到武汉市其他区域。

随着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入,氢能科研成果将迅速产业化走入市场。一座“聚集了一批国内氢能产业顶尖企业”“掌握了关键自主核心技术”“构建了完整产业链”的“氢能之都”正在崛起。

来源:武汉广播电视台

采写:记者陈爽 周竞凯 通讯员孙亚云 田勇

编辑:吕作璐 蒋秋雨

制作:缑曼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