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武汉经开区档案馆和武汉经开区融媒体中心联合制作专栏“车谷足迹”,带我们一起回顾那些年车谷走过的风雨历程。今天推出档案背后的故事(五)。
开发区的成败兴衰,关键在于是否能吸引国内外客商投资建厂,兴办实业。从筹建伊始,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就把招商引资作为开发区建设的生命线。
1995年,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步入边建设边产出的新时期。引进各类项目418个,总投资折合210.78亿元人民币。其中工业项目110个,总投资173.63亿元人民币;三产业项目288个,总投资30.39亿元人民币;其他项目20个,总投资6.76亿元人民币。入区三资项目67个,其中中外合资项目55个,中外合作项目2个,外商独资项目10个,总投资折合18亿美元,协议利用外资6.8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5亿美元,16个国家和地区在开发区投资。大批项目落户,为开发区作为武汉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奠定了坚实基础。
▲武汉轿车产业开发区的投资简介封面
与众多开发区不同,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根据东风汽车公司与法国雪铁龙公司合资生产30万辆轿车项目定点武汉的实际情况而创办的。
▲武汉轿车产业开发区的投资简介内页
成立伊始就确立了开发区产业发展政策,这就是:以加快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技术改造为己任,充分发挥外向型经济的窗口作用,大力发展汽车、汽车零部件及相关产业,同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能出口创汇或替代进口且经济效益显著的产业,并支持发展能够促进开发区尽快繁荣,包括商业、交通运输、金融、房地产在内的第三产业。
1993年4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并明确指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要坚持以兴办工业和科技型项目为主,大力吸引外资以加快轿车产业的国产化和国营大中型企业的技术改造,发挥外向型经济的窗口作用”。
经湖北省人大批准、武汉市人大于1994年2月6日正式颁布实施的《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条例》规定:“开发区重点兴办下列产业和项目:(一) 汽车产业及其相关产业;(二) 高新技术产业及其他先进技术产业;(三) 产品能出口创汇以及其他国内急需和效益显著的产业;(四) 国家允许兴办的第三产业;(五)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开发区不得兴办下列项目:(一) 技术落后或设备陈旧的;(二) 造成环境污染的;(三) 其他属国家明令禁止的。”
明确的产业发展政策与项目引进原则,是开发区招商引资工作的指路灯。开发区创业者紧密联系实际情况,在反复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兄弟开发区的成功经验,以构筑一个现代化新城区的气魄,以赶超国家一流开发区为目标,确立了开发区项目引进要坚持高起点、大批量、专业化和外向型的原则,明确了开发区项目发展的三个重点:一是大力发展汽车及汽车零部件项目,“依凤引凰”,突出产业特色,使开发区成为名副其实的“汽车城”。二是努力发展那些产业带动面宽、影响面广的大项目入区,“以点带面”,产生轰动效应,形成“龙腾”(神龙汽车有限公司) “虎跃”(众多大项目)闹车城的可喜局面。三是在大中小项目并举的同时,积极吸引短平快项目,“众星拱月”,以期尽快产生经济效益和形成经济规模。
根据产业发展政策及项目引进原则,开发区形成了对外招商方略:
“依凤引凰”。就是在项目引进工作过程中,打汽车牌,大力吸引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客商来开发区投资。做好汽车项目的配套引进工作,如汽车市场、汽车检测等项目的引进工作。带动电子电器、塑料、化工、机械制造等产业的客商来区投资。打汽车牌,凸现出开发区在项目引进方面的独特优势。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手册封面(英文版)
外引内联。开发区把吸引外商来区投资作为一件大事来抓,通过多种渠道与途径,花大力气引进外资,以适应汽车工业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特点和需要。在大力引进外资项目的同时,积极引进内资项目,并把引进内资项目放在与引进外资项目同等重要的地位,吸引一批“三线”企业出山,加快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一大批原有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技术改造,为30万辆轿车项目配套。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手册内页(英文版)
走出去与请进来。面对吸引外资竞争环境的日益加剧,开发区主动出击,走出国门,重点瞄准跨国公司。通过广泛招商宣传,扩大开发区在海外的影响。在走出去的同时,做好请进来的工作。精心选择招商对象,实行重点突破,有针对性地邀请客商来区考察,使投资者亲临现场了解开发区。
当然,开发区产业政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变化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变化正是事物发展的客观和普遍规律。经过早期的开发建设,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结合国家制订的指导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及汽车产业政策,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适时地调整了开发区产业发展思路,并初步出台了开发区指导投资产业目录,其核心在于:在继续吸引汽车、汽车零部件及相关项目入区的同时,重点吸引食品饮料、建材、机械电子、医药等产业项目入区。
30多年来,开发区以招商引资为生命线,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发展、壮大相关产业规模,成为武汉市工业经济的主引擎、主阵地,为今日的中国车谷“借东风、定军山,二次创业再出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来源:武汉经开区档案馆 )
【编辑:缑曼】
请输入验证码